来张卷子测测传播学(100分满分)!
发布时间:2023-08-22 01:04:54 来源: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传播学称得上是新传考研中最为重要的理论学科,从传播学史到研究方法,无一不体现出历史沿革发展的脉络,以及作为社会科学分支的理论视角。传播学被称作是“繁忙的十字路口”,就代表着它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等有着深厚渊源。以美国传播学科的出现为例,著名的芝加哥社会学派便是二十世纪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研究的重要起源之一。而后,诸如扎拉斯菲尔德、霍夫兰这样的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对传播学研究的补充,更进一步地丰富了传播学科的知识底蕴和它本身的内容融合度。


(资料图片)

◼️之所以说它是新传考研的学科基础,不仅涉及到它本身的理论相比于新闻学、广告学等更加殷实,还与它能够解释的现象、理论的当代实用度有关。要研究新闻学的生产实践,就需要回到媒介控制与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派中去;要讨论国际传播的困境,文化研究中的霸权主义能够提供学理层面的视角;要理解网络媒介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可以把媒介环境学派与技术哲学的观念用以思考。

◼️很多时候传播学的理论或知识体系并不是直接地与考题挂钩,而是成为了一种「思考方式」,帮助我们在答题时、面对问题或现象时能够深入地对其进行分析与讨论。

◼️本份试卷涉及传播学媒介研究、控制研究、内容研究、效果研究与用户研究多个方面的内容,并在最后的论述题中着重讲解传播学里热门的「理论变迁」类题型。在9月前,老婆们可以拿着这份卷子查缺补漏,同时自己先练习答题思路与答题要点,尝试写出具体的论述内容,再回过头来进行二次校对。为9月开始的答题训练做好准备。

◼️ 考前说明:本次试卷题目来自秃头所「」传播学结课考试,因此相应的知识点可能会有比书本内容更加多元和丰富的部分,可以尽量作答。如遇到实在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点请进行标记,并参考推文后半部分的参考答案和详情解释,将不会的、不清晰的内容整理好,作为下一步复习的重点。

08/21/Mon.

2024/传播学

专题知识测试卷

满分100分

@TuTouSuo™️

一、判断题「2分/题,共20分」,请在括号内打勾或打叉。

1、美国主流的传播学研究趋向,是受到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影响,以传递观为主导的,具有较强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性质的经验研究,尤其强调对传播效果的把握。( )

2、传播的仪式观是由美国文化研究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认为传播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与产生效果,而是构建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个体在传播的过程中获得身份认同,又因为这种身份认同,得以形成共同体。( )

3、美国芝加哥学派是第一个开始对大众传播进行研究的学派,其中罗伯特·帕克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的概念。不过,芝加哥学派没有建立起传播学科的框架体系。这一任务后来由威尔伯·施拉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完成。( )

4、流行文化是对抗式文化。( )

5、人际传播本质上就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与意义的活动,这种交换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体和符号载体。( )

6、网络围观即互联网集合行为,又称之为「网络群聚行为」。( )

7、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指引着传播学研究向媒介研究、技术研究转型。在此基础上,波兹曼正式提出了“媒介环境学派”。( )

8、怀特的把关人理论认为把关就是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过程。通过把关,一幅人为的实际图景便会呈现在受众眼前。但这幅图景同其真实相貌不彻底相同,于是大众传媒塑造的拟态环境便开始出现。( )

9、文化研究学派理论视角经历了两次转型,分别是文化主义与霸权主义。( )

10、社会要作为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即为集体记忆,会形成政治想象的共同体。而议程设置、新闻框架与培养理论等一系列理论,都是大众传媒促进现代社会的“共识”形成的手段,其背后也是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控制的表现。( )

二、填空题「1分/空,共30分」

1、传播学研究大致包括五个部分内容( )( )( )、效果研究与受众研究。除此之外,还有诸多不同的视角,像是符号学传统、修辞学传统、控制论传统、社会心理学传统、社会文化传统、批判理论传统、现象学传统等。

2、传播模式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 )( )大众传播模式( )等。

3、在群体传播中,假设群体内的个体是因为( )而聚集在一起的,那么这种群体传播又被称为集合行为。集合行为中存在( )等行为,也会出现大量不分真假的( )传播。

4、大众传播的控制分为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在宏观控制中,大众传播是被控制者,会受到包括有意识的外在的制度控制,也包括内在的伦理与道德规范——其表现为特定的( )和( )。另一方面,在微观控制中,大众传播是施控者,它将自身受到的外部控制转化为方针立场,结合自身专业主义的要求、以事实报道的形式传递给受众,以影响受众的认知,其表现为( )对信息的筛选,在具体新闻中通过符号体系表现为( )。(填写理论)

5、打工人文化是资本主义对个体的( ),也是个体对资本主义的( )。(填写理论)

6、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派的奠基人达拉斯·思迈斯提出了( )( )( )等理论内容。

7、影响受众认知的效果理论( ),影响受众行为的效果理论( ),能促进社会关系的构建的效果论( )(本题答案不唯一)

8、有限效果论的开端是( ),最终得到确认受到拉扎斯菲尔德领导的( )与霍夫兰主持的( )的影响。在1960年,克拉伯出版的《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被正式提出。

9、大众社会理论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当时欧美国家中的( )( )( )的作用;再加上心理学中刺激-反应理论盛行、两次世界大战中宣传影响严重,导致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魔弹论”的出现。

10、法兰克福学派受到了( )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视角主要聚焦在( )( )两个层面。

三、论述题「1题,共50分」

在数字媒介时代,传播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请选取两个并说明你的理由。(2023真题)

*请按以下格式进行标准的论述题写作。

*整体答案字数请控制在1500-2000字。

「第一部分」引述(开头)

解释数字时代传播学研究与传播学学科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经典传播学理论产生了哪些影响——并分析你将选择哪些理论,为什么(注意,答题的时候不要使用“我”)

「第二部分」主体(答案内容)

使用小标题说明每个论点,例如:一、xxx理论:数字时代的xxx变化。在具体的论述部分,要简述理论内容,并分析理论在数字时代为什么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审视。

「第三部分」结尾(总结、升华)

既可以分析传播学理论未来的可能性,也可以讨论传播学未来的可能性。

️ 传播学专题试卷答案解析

️ / TuTouSuo / 自查自纠 / 复习记录

一、判断题「2分/题,共20分」,请在括号内打勾或打叉。

1、美国主流的传播学研究趋向,是受到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影响,以传递观为主导的,具有较强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性质的经验研究,尤其强调对传播效果的把握。( )

◻️答案:正确

◻️原因:在美国主流传播学研究中,“三论”的影响是较大的,同时也可以回忆一下二十世纪上半叶传播学研究的重心是如何转向的——芝加哥学派、大众社会理论+宣传理论=魔弹论、市场营销研究+洛克菲勒传播研究小组等。在谈到经验学派的内容与美国主流传播学研究思路时都可以补充相关知识信息。

2、传播的仪式观是由美国文化研究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认为传播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与产生效果,而是构建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个体在传播的过程中获得身份认同,又因为这种身份认同,得以形成共同体。( )

◻️答案:正确

◻️原因:该部分内容为「传播的仪式观」的基本概念。传播不仅是一次信息的传递,更能够构建起某种具有仪式功能的空间,使得众人获得身份认同与情感体验等。最终,传播能够塑造文化、创造共同体。

3、美国芝加哥学派是第一个开始对大众传播进行研究的学派,其中罗伯特·帕克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的概念。不过,芝加哥学派没有建立起传播学科的框架体系。这一任务后来由威尔伯·施拉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完成。( )

◻️答案:错误

◻️原因:罗伯特·帕克被称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在其著作《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中对报纸与社会传播、社会实践行为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但是帕克并没有提出「大众传播」的概念。其余内容是正确的。

4、流行文化是对抗式文化。( )

◻️答案:错误

◻️解析:流行文化具有一定的对抗性,但流行文化强调「流行」,必须是对抗与主流的融合才能实现「流行」,因此流行文化不仅是对抗文化,更是融合文化。

5、人际传播本质上就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与意义的活动,这种交换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体和符号载体。( )

◻️答案:正确

◻️原因:人际传播在本质上就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与意义的活动,这种交换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体和符号载体,人际传播可以综合性的使用语言、表情、肢体(姿态)、外观形象、态度、自我表达等符号进行综合性传播。

6、网络围观即互联网集合行为,又称之为「网络群聚行为」。( )

◻️答案:错误

◻️原因:网络围观并不等于网络集合行为,互联网集合行为虽然常态化,但并不意味着常态为具体的「围观」,而是特定的事件下大众的聚集、交谈等。以往社会生活中非常态的集合行为在互联网传播中常态化了,催生出一个多元主体聚集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生产无限量信息的互联网群聚传播时代——但并不意味着群聚=围观。

7、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指引着传播学研究向媒介研究、技术研究转型。在此基础上,波兹曼正式提出了“媒介环境学派”。( )

◻️答案:正确

◻️原因:麦克卢汉为媒介环境学派搭建了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后续由尼尔·波兹曼在1998年确立媒介环境学会,由此确认了该学派的具体目的与研究重心。包括(1)媒介在多大程度上对理性思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媒介在多大程度上对民主进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3)新媒介在多大程度上使人能够获取更多有意义的信息?(4)新媒介在多大程度上提高或有损我们的道德感、我们向善的能力?

8、怀特的把关人理论认为把关就是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过程。通过把关,一幅人为的实际图景便会呈现在受众眼前。但这幅图景同其真实相貌不彻底相同,于是大众传媒塑造的拟态环境便开始出现。( )

◻️答案:错误

◻️原因:巴斯把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两个阶段,“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在前一环节中,记者充当主要把关人,后一环节中,编辑充当主要把关人,双重把关者共同负责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和过滤,后一环节更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两层把关之后,一幅人为的实际图景便呈如今受众眼前,而这幅图景同其真实相貌不彻底相同,于是大众传媒塑造的拟态环境便开始出现。

9、文化研究学派理论视角经历了两次转型,分别是文化主义与霸权主义。( )

◻️答案:错误

◻️原因:文化研究学派的视角转型是结构主义与霸权主义,分别受到来自于阿尔都塞和葛兰西的影响。文化主义的研究思路是来自于威廉斯、霍加特的文化研究内容。因此三个重要的理论视角应该是文化主义、结构主义和霸权主义。

10、社会要作为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即为集体记忆,会形成政治想象的共同体。而议程设置、新闻框架与培养理论等一系列理论,都是大众传媒促进现代社会的“共识”形成的手段,其背后也是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控制的表现。( )

◻️答案:正确

◻️原因:共识的背后是意识形态,大众传媒是维系这种意识形态的工具与手段。

二、填空题「1分/空,共30分」

1、传播学研究大致包括五个部分内容( )( )( )、效果研究与受众研究。除此之外,还有诸多不同的视角,像是符号学传统、修辞学传统、控制论传统、社会心理学传统、社会文化传统、批判理论传统、现象学传统等。

◻️答案:媒介研究;控制研究;内容研究

◻️原因:属于基础知识内容,最重要的实际上是理解后半部分的「不同视角」。通过所有传播学理论的学习,再回过头去看这些理论视角应该会更有体会,例如符号研究、修辞与说服研究、宣传研究、认知效果理论等等,都是与这些研究视角非常相关的嗷!

2、传播模式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 )( )大众传播模式( )等。(这一部分在传播学最终的大框架里合并为了三个部分,大家记忆时只需要记忆一种逻辑即可。)

◻️答案:直线模式;控制论模式;系统模式

◻️原因:所有的这些模式都没有跳脱出「传递观」的逻辑,仍然是以信息传递作为传播思考的核心——因为只有传递才能够变成可见的“模式”。

3、在群体传播中,假设群体内的个体是因为( )而聚集在一起的,那么这种群体传播又被称为集合行为。集合行为中存在( )等行为,也会出现大量不分真假的( )传播。

◻️答案: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和常态传播系统减弱;群体暗示、感染、模仿;流言。第一空需要写全三个点、第二空可以任意选择一个点,第三空必须是流言。

◻️原因:在所有的群体传播中,如若群体内的个体是因为(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和常态传播系统减弱)而聚集在一起的,那么这种群体传播又被称为集合行为。集合行为中存在(非理性的群体暗示、感染、模仿)等行为,也会出现大量不分真假的(流言)传播。

4、大众传播的控制分为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在宏观控制中,大众传播是被控制者,会受到包括有意识的外在的制度控制,也包括内在的伦理与道德规范——其表现为特定的( )和( )。另一方面,在微观控制中,大众传播是施控者,它将自身受到的外部控制转化为方针立场,结合自身专业主义的要求、以事实报道的形式传递给受众,以影响受众的认知,其表现为( )对信息的筛选,在具体新闻中通过符号体系表现为( )。(填写理论)

◻️答案:传媒体制;媒介规范理论;把关人;新闻框架

◻️原因:在宏观控制中,大众传播是被控制者,它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法律、技术等要素的影响:这些控制既包括有意识的外在的制度控制,也包括内在的伦理与道德规范——其表现为特定的传媒体制和媒介规范理论。另一方面,在微观控制中,大众传播是施控者,他将自身受到的外部控制转化为方针立场,结合自身专业主义的要求、以事实报道的形式传递给受众,以影响受众的认知。

5、打工人文化是资本主义对个体的( ),也是个体对资本主义的( )。(填写理论)

◻️答案:物化;抵抗/对抗式解读

◻️原因:“物化”表现为劳动者自身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到最后反过来被其控制和操纵的过程,是资本家将会用更合理的方式榨取人们的剩余价值,而人们只有通过卖掉自己唯一的财产劳动力和自由来维持生活的过程。但同时,打工人话语中存在的自嘲与戏谑,其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也是个体的对抗。

6、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派的奠基人达拉斯·思迈斯提出了( )( )( )等理论内容。

◻️答案:受众商品论;受众劳动论;依附理论

◻️原因:基本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派的问题。记忆学派内容时主要就是:1.学派的概念、研究视角和核心;2.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研究重心。尤其是像思迈斯这种典型的学派奠基人,一定要多加关注。

7、影响受众认知的效果理论( ),影响受众行为的效果理论( ),能促进社会关系的构建的效果论( )(本题答案不唯一)

◻️答案:议程设置/新闻框架/培养理论;魔弹论/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议程融合。前两个空任选一个答案即可。

◻️原因:适度效果论是影响受众认知的理论,适度效果论发展后期出现的「回归强大效果论」与最初的强效果论是影响受众行为的理论;所有的效果论中,议程融合理论是一个更大的图景(传播的目的不仅是在发现和揭示,而且在于关系;重要的不仅是传播,而且是维系共同体。如果说我们在复杂的社会进化中与他人融为一体是一幅更大的图画的话,议程设置只是这幅画的一部分。完整的图画我们称之为议程融合。”至此,传播学效果论的研究也开始从实证主义和功能主义中走了出来,开始社会关系的构建。)

8、有限效果论的开端是( ),最终得到确认受到拉扎斯菲尔德领导的( )与霍夫兰主持的( )的影响。在1960年,克拉伯出版的《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被正式提出。

◻️答案:坎特里尔等人主导的火星人入侵研究;伊里调查;说服态度改变研究(说服研究)

◻️原因:这句话概括了大众传播有限效果论的形成与确定。其中要注意,火星人入侵研究恰恰是证明了大众传播在传递过程中会受到中介因素的影响。因此无法像魔弹论所表示的那样,对公众产生“一击击倒”的无条件的强大效果。

9、大众社会理论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当时欧美国家中的( )( )( )的作用;再加上心理学中刺激-反应理论盛行、两次世界大战中宣传影响严重,导致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魔弹论”的出现。

◻️答案: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

◻️原因:三个内容一定是层层叠加。先是工业化不断发展,对劳动力有所需求,因此大量的劳工涌入城市,形成了以工厂为核心的居民聚集区。同时,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消费品的大量出现,不同阶级之间因为消费水平的差异化产生了不同。现代化的阶级性与先进的大众媒介技术发展带来了不一样的社会景观。

10、法兰克福学派受到了( )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视角主要聚焦在( )( )两个层面。

◻️答案: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媒介;大众文化

◻️原因:法兰克福学派是受到马克思主义重要影响的一群研究者,包括异化、商品拜物教、劳动剥削、解放、共产主义等各种概念均在学派代表人物的理论中有所体现。因此,他们将研究重心放在作为统治者代言人的大众媒介,认为其所生产出的大众文化侵害了公众的生活与精神,导致其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和教化,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三、论述题「1题,共50分」

在数字媒介时代,传播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请选取两个并说明你的理由。(2023真题)

「破题解析」

本道题的本质就「理论变迁」,即在「移动互联」这技术赋权个体、个人成为传播节点、大众传播范式式微、新媒介与新媒介学说崛起的背景下,寻找旧有大众传播理论的时代局限性,不过「重新审视」这个词很耐人寻味,它不仅是说这些理论过时了不适用了,也可以理解为这些理论的根基不变但内容需要有所变化等——因此,在重新审视的背景下,几乎所以的大众传播学都需要重新理解。题目的要求很简单,任选两个理论就可以了。在传播学里有明显局限性的理论包括「传统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创新扩散」等,因此我们就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熟悉的理论,进行论述。

「参考答案」

从电子媒介到互联网乃至智能媒体的媒介的演进彻底改写了传统以大众传媒为中心的传播学研究范式,移动互联的开放性、连接性引出的网络社会理论重塑了整个社会传播的结构与传播学的研究。在底层逻辑上,社会传播系统从原本的直线结构变成了网状结构,因此过往所有建构在直接结构上的单向性传播集体失灵,互动与交互性新闻与传播开始出现。故而,传播学与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扩大、研究目的变化,研究方向外延,研究空间放大——在此基础上,传播学理论诞生的背景重塑,理论的视角变动,理论的内涵也随之波动甚至失灵。基于此去重新审视新闻与传播的核心概念,实际上也是在新的学科环境中,立足根基,再寻突破。因此以下将从大众传播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议程设置理论,以及构建了议程设置又作用于新闻生产的把关人理论,来在新空间中,审视旧理论。

一、 把关人:新把关人与新把关渠道的再定义

把关人的概念联通了传播学与新闻学,它是传播学中的媒介组织与控制研究,也是新闻学中新闻生产的控制机制。最初卢因和怀特所定义的、作为把关人的媒介组织在移动互联的今天弥散在了互联网多元链接构建的网状空间中,一则是大众传媒的式微直接冲击了原有把关人的地位,二则是流量、算法、社交媒体意见领袖等新筛选机制的崛起,也赋予了把关人以新内涵。

可以说,当新闻不仅仅发生在编辑部中,甚至它也不再发生在传媒场域中,而是离散地发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把关人自以为是的控制和选择已经成为某些传统媒体的仪式和策展——以大众传媒组织为中心的把关人概念被重新考量的背后,意味着整个传统大众传播范式的失灵。随之而来的,一切围绕着把关人的,包括拟态环境、议程设置、新闻框架、培养理论等传播学与新闻学理论,都被置于了摇晃的天平之上。

二、 议程设置:新拟态环境与个体认知的多元变迁

大众传媒作为从事环境再构作业的机构,其对现实环境选择性的呈现和排序本质上都是在为受众建构一个符合大众传媒方针和立场、同时也有利于大众传媒背后复杂的场域与意识形态传播的拟态环境,但今日数字技术催生的社会化媒体的多元文化景观与算法技术构建的个人信息空间,都极大的削弱了社会统一拟态环境的形成机制——可以说,在大众传播边缘化、议题筛选的中心地位缺失、运作机制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拟态环境的非统一性致使议程设置与认知建构效果部分失灵,从根本上挑战了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的存在合法性。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可供性也改写了议程设置中大众传播为受众进行信息选择的方式,在上文探讨的把关人失灵和多元化的背景下,信息选择权由大众传媒移交给了受众本身,一面是被赋予权力的用户主动的信息获取与自我满足,一面是算法与社交媒体构建的新环境僭越了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权力——这毫无疑问意味着原本被动接受的议题正在转化为受众的主动议题选择,议程设置的机制与过程需要被重新考量。

重新审视包括把关人和议程设置在内的传统理论,实则是在大众传播学研究范式式微的当下,试图突破原有的功能主义研究范式的局限性,也突破框架和场域对传播学研究的塑造,将目光从大众传媒转向更为广阔的赛博空间,将媒介场域背后的虚实进一步交融,如今日传播学研究者们倡议的那般,以媒介的、社会的、现象的视角,赋予整个学科以新研究范式。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

「秃头所全能实务班」

一间属于新闻人自己屋子

消息改写与评论写作/7月至11月

☾˚‧º· ☾˚‧º·

「24届/夏日专题班」

五门新传重点学科

60天/152小时/提升新传知识

标签:

x 广告
金融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极租赁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